首页 > 标准知识
标准知识

评论!雷锋精神照亮标准化之路

2025-03-07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代新征程,标准化工作已经超越单纯技术范畴,成为展现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璀璨明珠,其蕴含的奉献精神、工匠品格与集体主义理念,与标准化建设所需的公共性、规范性和协同性形成深刻共鸣。将雷锋精神融入标准化实践,既是对传统精神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更是构建现代化标准体系的价值升华。

一、雷锋精神与标准化公共属性共振
标准化工作的本质是建立社会共同遵守的技术契约。这种契约精神与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奉献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如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制定过程,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编制团队深入残障群体调研300余次,累计修改草案47稿,将轮椅回转空间从1.2米精确到1.5米,看似微小的调整背后,是对特殊群体尊严的极致呵护。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技术伦理,正是标准化工作应有的精神品格。

在数字经济时代,标准化的公共属性愈发凸显。区块链技术标准制定中,工程师们放弃专利壁垒,将核心技术开源共享;新能源充电接口标准协调中,企业搁置短期利益达成技术共识。这些实践表明,标准化工作者需要像雷锋那样,始终站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立场,用技术民主化推动社会公平。

二、雷锋精神与标准化细节把控耦合
雷锋日记中“螺丝钉虽小,其作用不可估量”的著名比喻,在标准化领域获得全新诠释。航天领域百万零部件零缺陷标准,要求每个环节精确到微米级;食品安全标准中农药残留限量值的确定,需数万组实验数据的支撑。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标准化工作本质要求。深圳地铁建设标准将轨道接缝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0,这种工匠精神确保日均千万客流的安全通行。
在微观标准构建中,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意识。医疗器械行业推行“生产即检验”标准体系,将质量控制前移到原材料遴选阶段;建筑行业实施的“隐蔽工程可视化”标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施工过程的全追溯。这种将标准渗透到每个细胞的质量文化,正是雷锋精神在工业化时代的传承发展。
三、雷锋精神与标准化动态演进共生
标准化不是技术进步的桎梏,而是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进取精神,在标准迭代中焕发新生。5G标准制定过程中,我国科技工作者提出极化码方案,突破传统涡轮码性能极限;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首创换电模式标准,破解充电效率瓶颈。这些创新实践证明,标准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比拼。
面对技术革命浪潮,需要建立敏捷型标准生态。其中,人工智能伦理标准采用“标准沙盒”机制,允许我们在可控范围内试错迭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中引入模块化架构,支持新技术的即插即用。这种开放包容的标准治理思维,既保持标准的稳定性,又为技术创新预留弹性空间。
四、集体主义与标准化战略价值融合
标准化本质上是社会化知识生产过程。雷锋“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标准国际化进程中彰显时代价值。“一带一路”共建标准信息平台,已推动62项中国标准在海外落地应用;在ISO国际标准舞台,中国专家牵头制定特高压、高铁等关键领域标准89项。这种标准协同正在重塑全球技术治理格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标准互认的支撑。新冠疫情期间,中欧建立疫苗标准互认机制,缩短产品上市周期6个月;RCEP协定实现33个领域标准互认,降低区域贸易成本20%。这些实践表明,标准互联互通已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技术纽带。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标准化工作肩负着规范技术创新、协调利益关系、促进文明互鉴的多重使命。将雷锋精神注入标准体系建设,不仅是对工业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的坚守,更是对标准化本质价值的回归。这种精神融合催生的新时代新型标准文化,既包含“致广大”的战略视野,又具备“尽精微”的技术执着,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当标准文本中跃动着为民的情怀,当技术规范里流淌着工匠的热血,中华民族的标准化事业才能真正成为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康庄大道。

© 2025 华盛通标标准研究院/华盛通标(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5106059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